二是对网红和明星主播资源的资金投入。2015年,一份《游戏直播行业身价TOP主播排行》榜单在网上流传,其中10余名主播身价高达千万以上,位列榜首的“若风”估价更是达到2000万元一年,超过了不少一线明星的水准。拥有知名度的主播带有巨大的流量,是各大平台争抢的对象,因此导致主播身价水涨船高的同时,各大直播平台也开始陷入“挖角之战”。这更无形之中让网红摒弃了忠诚度,所以直播平台耗费巨资培养出的网红常常被对手挖走,导致人财两空,这无形之中让整个直播行业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而从盈利模式上看,众多平台的主播商业化套路也几乎如出一辙。
第一类为后向付费模式的直播,针对希望推广自己产品的第三方,用直播形态植入并表现出来,比如电商类直播。第二类为前向付费模式的泛娱乐化直播,是针对用户方的付费,用户观看直播的同时“打赏”礼物,再据此延伸出其他产品付费的功能。第三类为结合有网红潜质的主播,制作高质量PGC或PUGC栏目,将优秀主播个人IP价值最大化,并进一步衍生出更多影视、娱乐方向的收费形式。
目前直播平台大部分属于前两者,无论是广告还是打赏所得利益,平台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划入主播钱袋。这样的收入很难维持其自身运营成本。而被寄予厚望的第三种模式也面临着门槛制作成本高和重点监管的多重压力,能够成功者寥寥无几。
总之,当下的直播商业模式早已令很多平台陷入盈利困局,造成了主播吃肉,平台喝汤的局面。现如今,广电局出台“持证上岗”、限制直播内容等硬性规定对平台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毫不夸张的讲,众多小型直播平台会将会在这样的监管之下成为炮灰,而主流直播平台在商业模式的探索上也将更加束手束脚。
内容称王难抵政策风险
除了运营成本和商业化难题,网络直播平台也面临严重的内容风险问题。当前直播平台,一些所谓网红和美女主播为吸引粉丝,以低俗、色情等内容大打擦边球,利用涉黄、涉暴、甚至涉毒等内容哗众取宠,满足用户的猎奇心理。虽说在短时间内迅速吸引了观众,但无形之中更为平台增加了政策风险。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平台运营成本过高,难有资金和精力去进行直播内容的创新和新商业模式的开拓,遂选择以低俗、色情等内容迅速吸引用户,造成了监管风险的增加。而这已经成为网络直播平台发展阶段难以避免的问题,毕竟在没有严格监管的情况下,大多数人和平台都会选择利用捷径积累人气,这本身也是由市场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