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钱的原因大都相似,结局却各自不同”。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网贷人群的遭遇。一本财经公布的现金贷客群画像显示,超过68%的人把借款用于资金周转或生活急用,用于消费的仅18%。
在借贷人论坛和微信群中可以发现,确有部分人出于不良嗜好“恶意赖债”。更多人则是因一时急用“下水”,后因缺乏规划越借越多,直至还款无力。
用行内话来说,“一次逾期,拆东补西;百口压身,越陷越深。”
2017年11月底,监管政策一下子斩断了借贷者的“资金链”,“暴力催债”则成为压垮这些借贷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时,木工陈伟(化名)同样遭遇了“东墙”危机,他一直用来“提款”的平台总显示“综合评分不够。”债务压力下为了资金周转,他转向了利率更高的借条贷。
这些平台借款方式简单,通过微信公号即可借款,没有文字协议。从下单到收款不到一个小时,但代价是利率奇高,按照借条贷的行规,“按周算,借1000到手700;续期费一周300,年利率高达2200%”。北京网站制作,小程序开发,商城网站建设
国家规定年利率在36%以上即被认定为高利贷,不受法律保护。
因一次逾期,他苦苦死保的“通讯录”被爆了。他的朋友、同事开始接到电话、短信。礼貌点儿的,将欠债之事广而告之;粗鲁点儿的,则夹杂辱骂和恐吓。甚至,还有平台向他的通讯录以彩信的形式群发遗照。
陈伟无奈地说,“就是用我拿着身份证的照片PS成黑白遗照,旁边公布我亲戚的电话号码。”因为催债骚扰,他丢了福建漳州一家家具厂的工作。2018年1月,他背着一身债回到贵州铜仁老家,可亲戚朋友并不愿伸手帮一把。“现在亲戚朋友都不相信我了,更别提借给我钱了。”
2018年2月4日,陈伟找到当地农村信用社,希望申请针对农民的低息贷款,把现有债务一次性还清“上岸”。因家中已无亲人愿意担保,这一出路被堵死。陈伟说,“马上春节了,有点走投无路的感觉。”
与陈伟不同,同样被爆通讯录的生意人王延浩(化名)就强硬得多。
他说,“我通讯录400多个号码基本被爆了个遍,最少一二十次了。现在要想要我还钱,要么法院,要么先道歉再协商,否则别想从我身上拿走一分钱。”他准备年后去提起诉讼,要求几个“过分”的小贷公司先赔偿名誉损失。
债务更难催,工资已涨三次
现金贷监管风波起于2017年11月底。